|
如何看待孩子的性探索青少年时期孩子常常是透过疑问句做某些关系的探索,与父母迂回的沟通。许多问题其实本身意义不大,重点是问题背后孩子真正想说明的是什么?了解问题背后那个问问题的孩子,他当下内心的可能疑虑是什么?可能会有更重要的发现。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感情最脆弱、思想最活跃的阶段,他们的性心理和道德观念都还没有完全成立。孩子在这一阶段好奇心理强、求知欲比较旺盛,接受能力也比较快,但是他们对社会上的一些行为和现象缺乏判断能力,而且充满幻想与渴望。在这一时期,孩子们更想亲密接触能够分享各自秘密的同龄伙伴,再加上社会、家长、老师以及同学们都认同同性,而压抑异性,这就表明跟同性在一起是合理合法,且不被人误解和注意的。而现代的个性化发展和一些性自由等观念,也让一些叛逆的孩子表现出冲破束缚、争取自由成为一种时尚,对孩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同性恋倾向。 生活中,无论是谁,发现孩子有同性恋倾向,情绪和生活状态异常时,其实都会如临大敌,仿佛遇到洪水猛兽一般,要做到冷静对待实在太难了,但盲目的紧张、焦虑、痛苦和发怒,一定会使原本就摇摆不定的孩子心里更加没底了,彼此的交流不畅,对问题的解决于事无补。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传递这样一个规律——如何面对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作为家长可以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跟孩子沟通交流,不要自顾自的发表言论、批评或建议,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他们分析这一行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如果孩子对此一味的固执和极端,家长也不必和孩子争执,平静的告诉孩子父母愿意在任何时候帮助他,必要的时候,家长还可以求助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机构。而作为心理咨询师,除了要深深珍惜这份信任之情,真诚地尊重、接纳、共情求助者外,还要从求助者的角度出发看受困的问题,也就是说,与他沟通时,必须依据对方的经验,依据对方的知觉能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亲密关系的渴求其实很强烈,他们需要有人能够及时分享快乐,分担苦痛,以及认识上的“突飞猛进”。而咨询师做为他们的求助人——心理亲密关系的代表,只要遵循求助者当下的认知特点,尊重他们的经历,用角色互换去感受他们的情绪,陪伴他们走一段路就好。至于未来会如何,能否心想事成,只能是尽人力,听天命,不是吗? 上一篇怎样做好新型家长下一篇幼儿品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